此外央国企加速抢占异质结赛道。
从目前龙头厂商规划布局情况来看,2021年有望成为n型电池元年,步入大规模扩产阶段。自 5 月 28 日第一台设备进场,至 7 月 16 日 首片下线,历时 50天,该项目几乎全部采用国产电池设备,对 HJT 产业化具有重要意义。
投产后,该工厂的 n 型单晶硅锭和硅片的年产能为 1.3GW,异质结太阳能电池 产能为 1GW,将成为欧洲最大的异质结电池生产厂家。加拿大太阳能制造商Heliene在佛罗里达州投建了一座专门生产商业异质结(HJT)组件的新工厂。7.通威金堂 1GW 异质结电池项目第一片电池片下线。降本增效是光伏行业发展主题,截止2020年底,P型电池仍为市场主导,但展望未来,PERC 电池行业量产平均转换效率2020年已提升至22.8%,头部企业超过23%,接近PERC电池理论最高值。4.金刚玻璃1.2GW异质结项目启动,建设周期两个月。
TOPCon电池具有更高的理论效率极限,且较 PERC 仅增加了硼扩、隧穿氧化层沉积等工序,可在原电池设备制程基础上进行改造,是现有PERC 产能后续转型第一选择。这将是目前美国唯一生产异质结太阳能组件的工厂,将为美国光伏组件供应带来新的商机。大佬给出的理由很明确也很充分。
特别是在以降本增效为主旋律的多晶硅赛道上,通威已经做到了极致。今年以来市场硅料供不应求,作为头部多晶硅企业连库存都没有,产品不缺销路。如果不是多年来众多多晶硅企业前仆后继地在这个行业里默默耕耘,坚持不懈,多晶硅的生产成本不可能有过去十年大幅下降90%以上的奇迹。这里有个细节,通威明年要投出来的项目都是5万吨级别,甚至未来已经准备迈向10万吨级别。
未来碳足迹追踪可能会带来新的隐形的成本,这取决于未来政策的导向。比如2017年,瓦克美国田纳西州多晶硅工厂爆炸,就一度导致企业停工时间超过8个月。
如果说多晶硅赛道上堪称优秀的大全跟通威综合对比都没有优势的话,那上述其他几家企业的差距更明显。相当于大全明年的电耗目标通威在今年就实现了。首先来对比一下两家企业的基本情况: 在签约方面,从光伏业协会整理的数据来看,通威有隆基,天合,晶科,中环的长单,大全也有上机,晶澳,天合的长单。从目前供需关系上看,硅料价格也许短期会有所回调或者震荡,但未来较长时间不可能再回落到去年的低迷状态。
从整体调查数据看,通威是目前国内多晶硅行业第一个上5万吨产能的,并且产能利用率一直保持领先。通威和大全被认为目前多晶硅行业里公认成本管控最好的两家企业,而且也是多晶硅赛道里中目前仅有两家市值突破1000亿大关的企业。在长达近两年的时间里,多晶硅都可能会面临没有现金回流、价格波动大等巨大风险。这意味着一个多晶硅项目等完全满产,足足需要接近两年的时间。
当然东方希望也有它不可忽略的优势,比如25万吨的金属硅产能以及自备电厂。大全也在最新的电话会里提到,争取未来3年的产能年均增长率为50%,2024年达到27万吨。
同时,目前分析师们对于明年的硅料价格仍比较乐观。后期哪怕再通过技改弥补不足,也会浪费大量的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
多晶硅的江湖从来都不落寞,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佳话仍在传承。多晶硅价格今年一骑绝尘,让拥硅为王成为2021年光伏行业中当之无愧的热词。从行业规律来看,一个多晶硅项目从立项到投产,平均需要的时间周期长达15-18个月,并且产能爬坡平均还需要3-6个月的时间周期。在多晶硅赛道上弹性和容错率非常低。去年瓦克多晶硅工厂爆炸造成了一死四伤,对生产企业和受难者家属都是一场大的灾难。据行业相关人士评价,目前协鑫的生产成本对比其它几家大厂并没有太大的成本优势。
2022年有望新增产能3万吨,总产能将达到9万吨(光伏行业协会数据)。与此相对应,产业链中硅片环节只需要14个月的生产周期,电池环节周期更只需要12个月,组件生产周期的弹性就更大了。
这5家企业目前都是年产能在5万吨以上的国内多晶硅企业。大全最新的电话会议上,负责人提到大全目前的平均电耗61Kwh/Kg-Si,而通威在之前对外的交流中提到目前的平均电耗是55Kwh/Kg-Si。
活着和退出市场的企业都是这个行业的英雄。天风国际4月发布的研报里显示,新特能源2020年的生产成本在4.86万元/吨。
多晶硅赛道的决赛圈参与者目前可以说由5家企业组成,分别是四川永祥、新疆大全、保利协鑫、新特能源和东方希望。兴业证券的研报也显示未来两年,硅料的名义产能仍将是光伏产业链最少的扩产。而今年下半年根本没有硅料的新增产能释放,通威的两个5万吨项目和大全的3.5吨项目今年年底前都还在爬坡。东方希望是2013年才进入多晶硅行业的新秀东方希望目前产能6万吨,主要分布在新疆昌吉,单晶占比75%(兴业证券研报)。
曾经登上多晶硅王者宝座的协鑫,目前无法继续保持这一荣誉。另外,在当前愈加严格的能耗双控的大环境下,具备低电价优势的新疆、云南、内蒙、四川等能源区域,较高的准入政策门槛也在限制新增硅料产能的进入,这同样将加大硅料生产环节新进入者的生存难度和生产成本。
两家企业在生产成本上的差距,从2020年的8%左右进一步拉大到接近14%。但今年上半年新特能源多晶硅销量3.54万吨,多晶硅板块收入35.32亿元,毛利15.89亿元。
从产能,扩产速度,成本管控,单晶占比,获取订单的能力,以及对技术的know-how来看,通威可以称得上是真正名副其实的六边形战士。但现实残酷的市场竞争下,真正能登上多晶硅王座的企业只能有一家。
03 尾声:预判多晶硅价格未来走势如果关注光伏产业的人有十个人关注多晶硅生产环节,那么十个人估计都会问未来硅料价格走势。多晶硅生产基地一旦开建,设备一旦进场,就很难有回头的机会。大全近期在硅料形势解读会议上也反复强调,明年硅料产能还是存在不足,终端需求对于硅料产能影响不大。最后压轴出场的是通威和大全可以说这两家多晶硅赛道上的选手是最有冠军相的两家企业。
接着看评价多晶硅赛道选手的重头戏,关于通威和大全的生产成本。虽然这不是本篇文章讨论的重点,但还是想汇集一些市场上的主流观点供读者参考。
哪怕如东方希望已经是很优秀的企业,但仍然还需要时间来打磨内功。包头二期5万吨预计在明年下半年投产。
如果说田径之王,百米飞人大战比拼的是速度,那么在多晶硅赛道上比拼的就是产能、扩产速度、成本管控、产品品质以及获取订单方面的综合能力,甚至还有对技术的know-how等维度。2020年,东方希望产量达到4万吨。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不废江河网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